2025年9月,联合国安理会投了个一致同意的票,要在2026年底把驻黎巴嫩南部的维和部队全撤走。 这支叫联黎部队(UNIFIL)的队伍,在那儿待了快半个世纪,这下是真要收尾了。 可能很多人没细想过这支部队的来头。 它1978年就成立了,最初就一个目标:盯着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。 后来到2006年,以色列和真主党打了一仗,这支部队的任务才变多,成了“蓝线”那片维持局势平稳的关键。 现在要撤,表面看是任务到期,实则是美国和以色列推着走的。
美国从特朗普时期就觉得这部队不划算,又贵又没效率,还挡着他们“彻底解决真主党”的路;以色列更不用说,公开欢迎这个决定,觉得这样能逼着黎巴嫩政府直接面对真主党。 我倒觉得,美以这步棋有点急了,他们只想着削弱真主党,却没好好看看黎巴嫩现在的样子。
安理会给了16个月的过渡期,说是“有序收缩”,但明眼人都知道,这期间部队能干的事少得可怜。 基本就是护着自己的人,偶尔看看局部情况,再帮衬下平民和援助行动。 说白了,就是先把维和的核心功能拆了,等2026年底一到就彻底走人。
这种做法,并非明智之举,因为黎巴嫩根本没准备好接这个担子。 本来想觉得欧洲国家能拦一下,毕竟法国、意大利在联黎部队里有特遣队,他们一开始强烈反对撤得太快。 后来发现,反对也没用。
为啥?因为他们太清楚黎巴嫩的底细了,这国家现在就是个烂摊子。 政治上分裂得厉害,这两年组阁都组不起来;经济更是崩了,通货膨胀高得吓人,政府连军队的装备和工资都快供不上了。 黎巴嫩军队总共才8万人,还得顾着国内其他地方的安全,能调去南部边境的人连2万都不到,装备也是老掉牙的。
你让这样一支军队去替代联黎部队几千人的专业力量?搞不清怎么想的。 更关键的是真主党。 有些人觉得真主党被以色列打了两年,应该不行了。
但实际上,他们的武装网络和社会根基还在。 真主党在黎巴嫩什叶派里的支持度一直不低,还管着不少地方的民生服务,要动员人很容易。 一旦联黎部队撤了,这片真空怕是第一个被真主党填上。
到时候以色列肯定不乐意,双方再闹起来,2006年那种“火箭弹换空袭”的局面说不定又要重现。 如此看来,这事儿不只是黎巴嫩和以色列的事,还透着国际多边主义在中东的退潮。 联合国这些年在中东的维和力量一直在减,以前驻叙利亚戈兰高地的部队就缩过水,现在联黎部队再撤,联合国在中东的话语权就更弱了。
欧洲也挺无奈,本来想借着联黎部队保留点在中东的影响力,结果还是没拧过美以。 以后欧洲在中东的安全政策,怕是只能从“主动管事儿”变成“被动应付”了。 最可怜的还是黎巴嫩南部的平民。
以前有联黎部队巡逻,他们在村里、田里还能有点安全感。 以后没了这层保护,就得夹在以色列的空袭和真主党的火箭弹中间。 我查过数据,那片有50万平民,六成是老人、妇女和孩子,连像样的避难地方都少。
一旦冲突起来,他们肯定是最先遭殃的。 长远看,黎以边境的未来大概有三种可能。 要么黎巴嫩军队靠外部援助勉强撑着,但局部摩擦肯定少不了;要么真主党和以色列直接打起来,局势彻底乱;要么以色列借机扩大军事存在,进一步削弱黎巴嫩的主权。
不管是哪一种,国际社会一撤,风险都得翻倍。 毫无疑问,联黎部队的终结,不是什么“任务圆满完成”,而是一次高风险的战略赌局。
美国和以色列或许觉得能占到便宜,但他们没考虑到,中东这地方从来没有真正的真空,你撤走了一种力量,肯定会有另一种力量填进来民信配资端,而且往往是更具破坏性的那种。 最后受苦的,还是普通老百姓。
快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